近年来,化德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,用心用力用情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,以民生“温度”标注发展“刻度”,提升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写下了浓墨重彩的民生答卷。
悠悠万事,民生为大。2024年化德县持之以恒办好惠民实事,6项民生实事项目全部兑现,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6.1%。积极搭建求职招聘平台,城镇新增就业1369人,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。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,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.23亿元,救助困难群众49.95万人次;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6.4万人,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1.71万人,惠民惠农“一卡通”社保卡替代率达98%。7797人享受计划生育家庭“两项制度”特扶奖扶资金879.96万元。新建一处区域养老服务示范中心,完善4处农村幸福院配套设施,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质量持续提升。
聚焦群众关切,办好民生实事,是党和政府始终坚持的头等大事。2025年在县人民代表大会上,政府工作报告中庄严承诺将进一步加强民生支出,落实城乡低保、特困人员供养、残疾人帮扶、临时救助等政策,优化基本医疗、大病医保、医疗救助“一站式”结算服务。开展社保服务进万家活动,加大国家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宣传力度,有效提升“全民参保”工作。持续落实优化生育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政策,积极推行“居家+社区驿站”养老模式,精心呵护“一老一小”。扎实推进4处幸福院“三改三修”,进一步提升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、村级养老服务站服务水平,突出兜底保障、为民惠民,扎实提升群众幸福指数。
教育发展涉及千家万户,既是民心工程,也是人民群众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。过去一年,化德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,全力办好教育民生实事。健全完善了中小学(园)消防设施配套,第五幼儿园正式开园,第六幼儿园建设完成,实现普惠性幼儿园实现县域全覆盖。建立“强校带弱校”办学模式,县内3所学校与市直学校组建跨区域教育集团,县职业中学与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联合办学,教育资源更加优质均衡。年内公开招聘教师16名,完成15名免费师范定向毕业生分配,师资结构进一步优化。高考本科上线率较上年提升7个百分点,创历史新高。第一、第二小学被评为市级平安校园。第二中学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教育实验校园。
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是“没有终点的赛跑”。新的一年,化德县将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,深化教育综合改革,借助中组部“组团式”帮扶力量,实施“名师”“名校长”工程,落实教育教学质量奖励长效机制,提升教育教学质量。积极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、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多样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发展,抓实校园安全。深耕“五育并举”,赋能学生全面发展。
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,健康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,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。2024年,化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聚焦群众“看好病、负担轻、服务好、就近就医”的需求,按照“补短板、抓提升、强管理”的总体要求,不断健全和完善医疗卫生体系,持续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,积极有序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,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持续完善。统筹推进“名医带培”工程、“医疗倍增计划”,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北京优质医疗服务。救治和学科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,县医院具备独立完成心脏介入术手术和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术。强化疾病预防机制,妥善处置鼠间鼠疫。县中蒙医院成功创建二甲医院。奋力书写了医疗服务“暖心答卷”。
加大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支持和投入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,更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。因此,新的一年化德县将持续致力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、深化医院体制改革、提升诊疗技术水平以及锻造高素质人才队伍为突破口,深入实施“名医带培”工程和“医疗倍增计划”,加强医疗人员队伍建设。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,建成投用中蒙医院传染病房、县医院儿科综合楼,提升中蒙医院二甲医院水平,持续巩固自治区健康区县建设成果,着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,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在医疗方面的获得感和幸福感
就业是民生之本、收入之源、共富之基。为深入落实就业优先政策,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,支持企业稳岗扩岗,全力稳定和扩大就业,2025年,化德县将在全办好6项民生实事和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口1369人,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的基础上,通过加强创业指导服务,加大贷款扶持力度,多渠道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。充分发挥“零工市场”“零工驿站”作用,加强职业技能培训,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、退役军人、农民工、脱贫户等重点人员就业,年内新增城镇就业300人以上。持续提升劳动人事争议协调仲裁效能,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,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。多措并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,努力让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成色更足。
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,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。过去的一年,这一桩桩、一件件民生实事,不仅为民生答卷增添了新的厚度与温度,更犹如一股股暖流温暖着涟水的百万百姓。在新时代、新征程中,化德县将全力以赴把惠民生的事办实、暖民心的事办细、顺民意的事办好,让群众在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中感受到新变化、新气象、新生活。